种种迹象表明:“出口转内销”已是必然,外贸工厂转型也是必然,以前卖给老外的货,现在要卖给家人们啦。下为案例:
(1)京东(2000亿计划),设立“出口转内销”专属频道,提供流量扶持、物流补贴、金融支持。
(2)百度(AI扶持100万家企业),免费提供智能客服、AI营销工具,帮助外贸企业建独立站。
(3)拼多多(“出海优品”专区)零佣金入驻+百亿补贴,重点扶持服装、家居、食品类外贸企业。
(4)阿里国际站:“跨境专供”转“1688现货”:外贸企业可一键将出口商品上架国内批发平台。
(5)抖音电商:外贸企业可快速开通抖音小店,享受官方代运营服务。直播间挂“外贸优品”标签,获得额外推荐。
(6)山姆、Costco、华润万家、永辉超市、盒马鲜生等商超都开设了外贸专柜。有的减免入场费,优先结款。
总体来说,这些大企业确实是有担当、有社会责任的。但杯水车薪,为什么这么说?请看下图(估算的中国外贸企业类型占比):
出口转内销最大的问题是什么?
(1)外贸产品价格普遍贵,转内销不如果不降价的话,卖不动。
(2)起订量不同,以服装为例,老外最小起订量是1K+,而直播带货一般就是100件。如果订单小估计会很敷衍。
(3)换品太快,一般7-15天就要换品,太折腾人了。
(4)多数外贸工厂习惯坐等接单了,但内销需要走渠道和营销,不会营销的外贸企业估计玩不转。
(5)外贸企业99%会陷入价格战,最后可能白忙活,给平台打工。
(6)有可能被国内的供应链和账期拖死。
这些外贸企业,预计只有30-40%外贸商品找到内销出路,而且策略就是靠“降价清库存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