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07月25日
铁路校友:“两弹一星”元勋吴自良与西南交大
吴自良(1917-2008),浙江浦江人。材料学家,中国科学院院士,“两弹一星”功勋奖章获得者。1939年毕业于北洋工学院,1948年获美国匹兹堡卡内基理工大学博士学位。1950年回国,任北方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(今西南交通大学)冶金系教授。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(院士)。1999年被授予“两弹一星”功勋奖章。
1951年春父亲刚回国时,在北方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(今西南交通大学)工作了一个学期,随后便被调往位于上海的中国科学院工学馆(后改名为冶金陶瓷研究所)。虽然时间短暂, 这段经历却给父亲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和不可磨灭的印象。他毕生以唐山工学院校友的身份为荣,同时也因为未能继续为学校贡献力量而深感遗憾。尽管很快就离开了,但父亲最亲近的朋友和同事大多都有唐山工学院背景。对这些校友,无论年长还是年轻,他都怀有敬意,和他们相处融洽。
父亲那一辈唐山工学院的老校友,对母校怀有深深的崇敬和感激之情。究其原因,主要是学院有着卓杰优秀、光辉灿烂的历史。父亲晚年和老校友们交谈时都提到,他们在抗战爆发前后考大学时,全国工科类专业最难考的是国立交通大学(包括上海交通大学和唐山交通大学)工学院和国立北洋大学工学院,其次才是国立清华大学工学院,再次之是国立浙江大学工学院、国立武汉大学工学院、和国立北大工学院(那时北大工学院已从北大分离出来,北大只含文、理、法三个学院,而其农、工、医、商学院等则归入了国立北平大学),排名再往后的是国立中央大学工学院、国立东北大学工学院以及其他国立大学的工学院了。
我曾问父亲为何当年考入交通大学工学院如此困难,他解释说,那时交大工学院和北洋工学院的招生名额非常有限,一个工学院有五、六个系,每个系平均每年只招收二十几个人,全国每年总共招收不过一百几十个学生,而其他工学院招生人数要多得多。那时大学入学考试没有全国统考,各个大学自行出题。优秀考生通常会先尝试交通大学工学院和北洋大学工学院,如果没有被录取,转而再考清华大学工学院,若仍未成功,就继续报考浙江大学工学院和武汉大学工学院等,以此继续往下延伸。
那时交大工学院和北洋工学院并不拘泥于死记硬背、填鸭式灌输知识,而是倾注心力鼓励学生思考问题,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。其中一条重要措施就是实行每年暑假的实习制度。父亲一年级时在冶金系,暑假便前往唐山附近的开滦矿务局实习,致力于改良炼钢焦炭的质量; 二年级父亲转入航空工程系学习,暑假就在杭州中央飞机制造厂实习;三年级暑期则去了南昌中央飞机制造厂。父亲认为,实习制度既培养了学生恪尽职守的敬业精神, 也开阔了他们的视野,让他们敢于在学校和实验室之外的陌生领域寻找答案,为将来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。更值得一提的是,唐山工学院和北洋工学院一直实施严格苛刻的竞争筛选制度。以父亲为例,他二年级时进入国内第一个航空工程系学习,22个学生都选自于工学院的一年级学生,但是三年后只有8人拿到学位。正是由于这些严格的培养措施,那个年代的交大工学院毕业生在各自的专业领域都是佼佼者,无人可匹敌。
这些年来, 我一直珍藏着一些父亲与唐山工学院的朋友和同事的合影。现在我就从这些照片出发,把我能认出的人逐位列出,同时对每个和父亲有交往的前辈做一些介绍。
1980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增选了283位自然科学领域的新委员,上面这张照片记录了16位具有唐山工学院校友背景的学部委员(照片并不包括所有的老校友,比如严东生院士就缺席)。